English

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

1998-01-31 来源:光明日报 韩庆祥 我有话说

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报告的基石,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这意味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工作都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出发。由此,深入理解“初级阶段论”的内在精神实质和方法论意蕴,对指导我们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时间观念:考虑问题要有时间观念,反对超越阶段的急于求成的倾向,坚持循序渐进的历史主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首先是个时间和历史概念,它表明中国社会主义在时间上还定位在历史发展的“初级阶段”。从哲学上的物质运动观来讲,中国社会主义的运动和发展只有在时间和历史上予以科学定位,我们才有可能把握它的性质和状况,从而才能有合理的实践选择。所以,对中国社会主义的认识,首先有一个时间观念的问题,即从时间上,把握它所处的历史阶段。这就必须反对那种超越历史阶段的倾向,坚持循序渐进的历史主义,既要从中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出发,现实地、历史地提出问题和看待问题,又要由此深入细致和有条不紊地解决问题。这是指导我们工作的一条重要方法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教训,就是过去曾错误地提出一些超越阶段的任务和政策,犯“左”的急性病,没有真正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近二十年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之所以取得成功,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做了科学定位,并由此采取相应的办法。用时间观念来看待我国社会主义,还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即我国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虽与当代资本主义同处一个时代,但二者的历史定位和历史序列却不相同,故不能把反映当代资本主义历史的东西照搬过来,以分析和解决中国的问题。邓小平同志告诫我们,应从过去那种超越历史阶段的错误中走出来,回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础上。党的十五大更明确地把“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写入党章。这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具有强烈而明确的时间意识。

(二)空间观念:考虑问题要有地点、区位等空间观念,反对从外国模式出发的盲目崇外倾向,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是个空间概念,它表明“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从哲学的空间观来看,社会主义的运动和发展只有在中国现实的空间上予以定位,才有可能把握它的特色。这就必须反对只从外国模式出发来分析解决中国问题的倾向,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来分析解决中国的问题:既要考虑问题的民族性、区域性和地域性,又要以问题发生的地点为转移,具体区别不同地方的不同情况。这也是我们工作需要遵循的一条方法论。由此来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其中一条就是以前我们曾一味照搬苏联模式,结果付出沉重代价。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而获得了长足发展。马克思、列宁和邓小平都注重用空间思维来看待社会主义问题。马克思强调,他提出的理论更多地适用于西欧社会。列宁指出,建设社会主义,东方落后国家将比俄国带有更多特色。在邓小平那里,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立论根据之一,就是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社会主义模式。实际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社会主义的空间定位,其意义在于要求我们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从中国的区域空间来考虑中国的问题,在于强调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国特色。

(三)条件观念:考虑问题要有条件观念,反对从主观愿望出发的主观主义,坚持从现实客观条件出发来看待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的辩证唯物主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是从对中国国情和各种客观条件进行分析考察之后提出的一个概念,同时又要求我们必须从初级阶段的国情和客观条件出发来考虑问题。充分考虑我国现有的国情和现实客观条件,是这一概念的题中应有之义。人的活动是有目的的,同时又是受现实客观条件制约的。要实现活动的目的,需要运用必要的手段,而使用何种手段,则主要取决于活动得以进行的现实客观条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同样需要一定的手段来实现,而究竟采取何种手段,主要取决于对我国现有客观条件(包括国情)的把握。因而,只有从中国的现实客观条件出发理解社会主义,才有可能把握其性质和具体状况。这就要求我们:避免从主观愿望出发,头脑发热;要立足现实,头脑清醒;注重从现实客观条件出发看待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种问题(包括建设的手段)和各项工作,充分认识我国的不发达状况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艰巨性、曲折性和长期性。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教训,就是以前曾脱离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及其它客观条件,一味进行生产关系领域的“革命”,犯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决定论的错误,就是对这种建设的长期性和艰苦性缺乏清醒的认识,走了弯路后又对社会主义表示怀疑,缺乏信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正是从现实客观条件出发,才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并由此出发制定和实行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从而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四)实践观念:考虑初级阶段中的问题要有实践观念,反对从对书本的教条式理解出发剪裁现实的本本主义,坚持实践高于书本的实践辩证法,坚定改变落后面貌的信心。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求树立实践的观念。它意味着:我们不仅要理解落后的客观现实,而且更重要的是为了有效地改变落后的现实,前者是起点,后者是目的;既要根据客观现实制定、理解和执行相适合的路线、政策,把我们的全部活动建立在科学可靠的基点上,又要合理选择超越和改变落后现实的实践活动方式;既要承认我们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人的素质的水平比较低,同时又不要悲观失望、甘于落后和贪图享受,要全力以赴、脚踏实地搞经济建设,使不合格的社会主义变成合格的社会主义;既要直面落后,又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大胆试、闯、干,不能用初级阶段为落后辩护,为主观失误开脱罪责,把落后当作消极保守、甘于现状的借口。这些正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方法论意义所在。所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仅是对基本国情的理论判断,更是改变落后面貌的伟大实践的发展过程;不仅是一个了解和尊重外部客观现实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实践主体应从何做、因何做、做什么和怎么做的自我定位问题。因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一种有自觉认识和实践定位相统一的理论。

(五)实效观念:考虑一切问题要有实效观念,反对形式主义以及只注重标签不注重实际效用的抽象的定性思维,坚持以“三个有利于”标准为核心内容的价值思维。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是一个价值学概念。对社会主义必须有一个衡量标准。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这一标准,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是“三个有利于”。这就是说,既然我国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那么,只要是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方法和因素都可以利用,包括一些非社会主义的因素都有其合理存在的理由,资本主义社会中一些与“三个有利于”相符合的东西,都可以借鉴和吸收;只要是不符合“三个有利于”的东西,不管过去贴着多么“革命”的标签,也应大胆地摒弃。这里,“三个有利于”标准包含着一种思维方式的变化:由过去一味注重贴标签和划线不注重实际效用的抽象的定性思维,向注重以“三个有利于”或注重实践效果和实际效用为核心内容的价值思维转变。具体说,以前人们首先多问姓“社”姓“资”,现在首先要多问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否有利(有用);以前多注重对社会事物贴标签和划线,现在要注重分析社会事物的价值和意义;以前多注意事物的外在形式,现在同时要注重事物的内在实质内容。这种思维方式的变化,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非常重要:一是有助于解放思想和开拓进取,加大改革的力度,克服思想僵化和因循守旧。贴上姓社姓资标签的抽象的定性思维易禁锢人们的手脚,而以“三个有利于”为核心内容的、注重实际效果的价值思维则使人们放开手脚,大胆创新;二是有利于实事求是,克服形式主义。因为“三个有利于”标准要求人们注重事物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效用,不要拘泥于事物的外在抽象的形式,要少些抽象的高调多一些建设社会主义的实干精神;三是有利于人们统一认识,争取发展时间。当然,定性思维在特定时期、特定范围内,有其存在的某种合理性,但不能将其绝对化和唯一化,使其适用于一切对象和范围。将其绝对化和唯一化,是“左”的思想根源的根本表现。因此,解放思想,在深层次上要在克服一味注重贴标签的抽象的定性思维方式上解放思想。倡导注重实效的价值思维并不等于实用主义。前者是由于一种事物有用便加以使用,有用便是价值;后者是由于一种事物有用便加以膜拜,有用便是真理。

(六)基石观念:要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为我们党各项事业、各项工作和各.项活动的基石。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今条件下最值得注意的一个概念。十五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这一概念,其意蕴是非常深刻的:其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宏大基石,故而应用这一理论来理解和说明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其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科学制定、准确理解和自觉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政策的基本依据;其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倡导人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学风的根据;其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统一认识、澄清疑惑和解决矛盾的理论根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